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集约经营是21世纪物业管理企业的目标
21世纪将是“服务时代”。中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将分化组合,成长起一批“巨人”企业,而衡量的标准就是市场的占有率(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前提条件下)和企业获利能力。
物业管理是微利行业,政府部门对管理佣金比率(也即利润率)有明确的规定,管理服务收费也有政府指导价格,另外,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支付过高的管理费,而物业管理企业又不能单单只重视社会效益,长期忽视经济效益。他们同样要争取足够的利润以支持公司的成长,并且提供实现公司其他目标的资源。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欠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他们的管理面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企业经营的成本无法有效摊薄。而现在理论界在论及物业管理公司的利润保证时,更多地是利用优势搞多种经营,搞高商业用户的利用率等手段,来弥补管理费的不足和取得企业的必要利润,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应靠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节约开支,扩大利润,向规模要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点,在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市场相对狭小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尽快调整发展战略,不能仅仅计一时之利,要苦练内功,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不断发现企业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创出品牌,争取顾客,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七、物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延伸
物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1981年,深圳成立了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1994年以后,物业管理在深圳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是一门新兴行业,加上大部分物业公司的定位是为商品房提供售后服务,所以大部分物业公司都是从服务开始入手,而对于如何真正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物业设施设备的筹划运用和高效管理,建筑物运营资金的管理,实现建筑物和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与文化性,废旧物处理、再生利用系统,水质净化、环境质量评价,省能源系统,建筑、设备老化调查、抗震调查,建筑翻新与更新等等,都未有实质性涉及。
在过去十年中,对物业管理的定义通常为: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签约委托,妥善的打理物业以及四周的环境,借以为物业所有人或使用人提供和保持一个舒适的环境。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的定义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事实上,物业管理具有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物业管理的内在功能--确保建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良好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延长建筑的自然寿命,延缓各种设施的重置周期,使建筑得以保值增值。物业管理的延伸功能--通过良好的服务,为用户提供便利,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物业管理的内在功能和延伸功能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内在功能是基础。我们不能混淆这两种功能,更不能将两者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强调物业管理的工艺性,提高建筑的耐用性是物业管理人的首要任务。
因此,随着物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的延伸,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也从简单的保安、保洁、绿化和维修等服务向提供更多的如物业设施设备的筹划运用和高效管理,建筑物运营资金的管理,废旧物处理、再生利用系统,水质净化、环境质量评价,省能源系统,建筑、设备老化调查、抗震调查,建筑翻新与更新等等新的服务项目延伸,物业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将得到体现。
此外,从西方等物业管理的发展模式来看,西方的物业管理服务项目较多,代理、估价、咨询也属重要内容;地产开发、建筑、投资信托、银行等行业均有分布。因此,按照这种国际惯例,今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项目也将会得到延伸。
总之,物业管理随着内涵和外延的延伸及物业管理的重新定义,物业管理整个行业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可以展望,法制、竞争和发
《展望中国21世纪的物业管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