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地产资料就上地产社区!
当前位置:地产社区地产学堂物业管理物管论文物管观点物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的探讨

物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的探讨

浏览:6393次 /  时间: 01-04 21:40:25  来源:http://www.dichanshequ.com  物管观点

物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的探讨提要:由于智能建筑建设标准与规范不齐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

源 自物管学堂

  物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的探讨

  物业管理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已十分流行并获得了蓬勃发展,我国从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起,至今已有十年以上的时间。物业管理业已成为市场化、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一个新型的服务业。21世纪物业管理是如何模样,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物业管理观念、物业管理动作方式,以及物业管理这一产业的结构。从当前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看,21世纪的物业将是高科技、高智能化的产物,它将从根本上突破20世纪建筑的局限,从而将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管理模式。因此,物业管理在21世纪将向高科技与高智能化方向发展,物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素质准备、知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挑战。

  90年代初期,我们讨论智能建筑的主题是智能建筑究竟如何定义与要不要建智能建筑。今天,在积累了多年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讲的是如何规范智能建筑建设的动作方式与如何管理智能建筑设备系统,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它的基础是物业的智能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是物业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结果,具有管理智能化物业的公司要有智能化的物业作为它的物质依托。

  一、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特点探讨

  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对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及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服务,投资回报合理,适合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特点的现代化建筑。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不但包括传统的物业管理中的服务内容,还应包括对智能化设备系统的操作、维护和功能提升,使其物业真正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智能建筑对物业管理提出的人员素质要求与传统物业管理的人员素质要求有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智能建筑集合了高新技术的设备配置,它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是以知识型为主体,是一种保证实现知识型管理的具有特点鲜明的管理结构。传统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是基础,而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内容是在传统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基础上的提升,更需要体现出管理科学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特点。我们是否可比喻传统物业管理的特点要体现具有老黄牛那种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精神,让主人的播种能期望得到秋收;而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像是对联合播种机的操作,以智慧的投入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要求主人的决策行为是智慧的,要以结果的形式来充分表现出通过知识管理促进服务优质高效的特点。

  智能建筑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高新技术的结果。近20年里,智能建筑的发展速度是迅速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应用,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已建与在建的楼宇中,带有“智能建筑”色彩的约有数千幢,上海地区约有400幢,这些工程在智能化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4%-8%。从智能建筑物用户分布的行业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高级住宅、交通枢纽等。

  由此可见,智能建筑的建设规模是相当惊人的。所以说,智能建筑在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推进管理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的速度,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建设智能建筑的目的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把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建筑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且有效地节省建筑运行费用,保护环境和降低资源消耗。正因为智能建筑是现代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其建设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建设过程是一个大系统的综合过程,所以,物业管理要做好前期的交接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人力资源。针对智能建筑含有的高新技术所需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而赋予的重要性,通常我们在传统的物业管理实施中,对人力资源的特需性就不那么苛求。

  二、智能建筑在建设及物业管理中遇到的难点 我国建设智能建筑,应该说至今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

  由于智能建筑建设标准与规范不齐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上亿元的项目无法竣工,导致工期延误,投资浪费,有的建筑物虽然已投入使用,但智能化设备名存实亡。 通过对已建成与正建的智能建筑项目的调查与分析,目前智能建筑在建设以物业管理中主要存在5个问题。

  1. 设计质量低 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期望过高,都号称要“跨世纪”、“世界一流”、“十五年不落后”,提出大大超过建筑物功能与规模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加之有些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方法,而不能完备地完成智能建筑的设计,所谓竣工的智能化系统出现集成性差,监控点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等一系列智能系统应用效果差的突出问题,致使物业管理遇到无法适从的难点。

  2.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不全 智能建筑中的BA系统、PAM系统、SA系统、OA系统等都与计算机、通信等新技术有关,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很快,有关的设备与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在国内外都尚不齐全,不少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验收的,一些工程“竣工”后智能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然而,作为今后操作、维护、使用的物业管理公司便成了使用状况不良、维护精力牵扯过大的受害者。

  3.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目前主要还是采用进口设备,应该说大部分进口设备的技术与质量的水平是高的,在国外运行的业绩也是好的,但是,同样的设备安装到国内却不能正常工作。例如,BA系统要是按设计或定货时的监控点数的80%以上在正常运行为合格的话,那么目前在上海属合格的BA系统不足六成。又如综合布线系统的五类(100Mbps)施工安装后的数据传输速率只能达到三类(10Mbps)的标准。上海技术监督局与浦东新区城建局在1996年对10幢自称智能大楼布线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较好的仅占20%。系统集成商所遗留给物业管理公司的问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管理公司承承受过程中已完全受到硬件技术的更新费用和软件技术的提供渠道的双重限制。

  4.重建设轻管理 大多数业主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落后,有的根本不清楚智能建筑与物业管理两者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物业的高新技术含量高,所要求的同样是高含量的知识型管理。有的业主自身对智能建筑的含义模糊,只认为对建筑物配置了一些单位独立的自动化设备就算是智能建筑了,故对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时无法提供具体的管理目标,也无法在今后的管理中评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智能建筑的实际水平。有的业主还站在短期纯商业行为的平台上,建立智能化系统只是为了租售的需要,尤其是智能化设备通常每年需要占设备投资总额的1%-3%的维修保养不能落实,不能认真对待管理公司如何使用这些设备系统发挥其应用的功能,确实为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行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不良运作,很难使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结果是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在无标准、无规范的无竞争市场中畸形发展,使一些没有管理过智能建筑,甚至不具备管理智能建筑所必需的技术力量的公司有机可乘,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导就组成队伍来管理,最终使智能化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无法在管理中提升智能化系统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商花大量资金投入的智能化系统成为展品,变得名存实亡。

  5.专业技术人员配置


源 自物管学堂

标签:物业管理  物管观点物业管理 - 物管论文 - 物管观点

联系本站| 免责声明| 地产学堂| 建筑工程 | 房地产下载| 标准下载|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