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网格化保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要:网格化保卫模式强调因地制宜。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确定一个时期的防范重点,因地制宜地在不同高校采取差异化的防范措施
文章来源 www.dichanshequ.com高校物业网格化保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明德物业率先在高校实践的网格化保卫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和规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和相关院校的借鉴。其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保卫工作的效率,提升保卫人员的形象,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高校保卫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保卫模式研究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一、网格化保卫模式的概念
所谓网格化保卫模式就是根据警力的多少和保卫对象等具体情况,按照“化整为零”的思路,把辖区划分为若干警务区,统一编号,分块负责,责任到人,配备技术防范系统,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24小时对辖区实施动态管理和控制,促进校内保卫力量的联动和警民和谐,把责任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有效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网格化保卫模式不是简单地分警务区。网格化保卫模式强调责任的落实,强调防范和服务并重,强调警民关系的和谐,强调基层基础工作的规范。主动防范、严密部署、快速反应、机动灵活、警区协作、警民和谐是网格化保卫模式的显著特色,是以突出防范和服务功能为目的的现代警务机制。要求做到治安管理规范化,队伍管理细致化,安全教育经常化,综合治理全员化,部门关系友情化,人性化服务一贯化。符合上级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安校园的精神内涵。
二、网格化保卫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是高校保卫模式的发展需要。我们认为,高校保卫工作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产生过两种模式:门卫模式和校园“110”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经济发展较缓,流动人口较少,高校的面积不大,与社会联系不多,人们思想单纯,主要采取的是门卫模式。那时保卫机构有的单独设立,有的是隶属于办公室或人事部门,保卫人员中老弱病残或者其他单位的精简人员不占少数,工作任务主要是门卫。八十年年代末,应急事件的处置引起足够的重视。各高校逐渐加强保卫力量,对执勤方式进行创新,推广了校园“110”模式,除了门卫职责以外,还建立了一支快速反应队伍,平时在办公室待警,或到校区巡逻,一旦发生案件事故,及时到现场控制。这种保卫模式在提高保卫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新校区的建设,校园面积扩大,固定资产和贵重设备器材的增加,重点、要害部位多,防范重点分散,周边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安全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社会各界和师生对保卫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的校区宽度两三公里,“110”值班人员接到报警电话以后赶到现场,多则十几分钟,少则三五分钟,该发生的已经发生,反应速度、追击效果都受到制约;单一的巡逻队一旦被人发现了巡逻规律,巡逻效果也大打折扣;保安机关化使警民缺少沟通,不能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待警式的执勤方式,同时造成警力的浪费,保卫工作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诺大的校区,再按照整个校园一支巡逻队的“110”模式,显然不再合适。
二是受到了故事启发:很久之前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根针掉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三个人去找,他们分别是意大利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意大利人往地面上看了看没发现就走了;法国人往地面上看了看没发现,然后又在地面上摸了摸还没发现又走了;德国人往地面上看了看,又摸了摸仍没发现,就去拿了一把长尺子,把地面分成一个个方格,编上号码,按照号码依次查找,终于找到了那根针。这个故事本意是赞颂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但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这么大的房间里,一根针都能找到,联想到我们的高校保卫工作,尽管校园很大,只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恰当的方法,作案分子也是无处藏身。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与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公安处等单位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名叫“网格化保卫模式”。
三、网格化保卫模式警务区的划分
警务区的规划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原则上一是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过大容易造成警力分散,留有漏洞,面积过小造成警力的浪费;二是尽量把设有重点、要害部位的建筑均匀搭配,这不仅有利于突出防范重点,也有利于警务区间的考核评比;三是照顾就近网格之间的合并;四是考虑周界防范。
就山师大长清校区而言,我们根据保安人员的多少以及警力的强弱把整个校区因地制宜地划分为四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由一名保卫干部负责。警务区实行一区双岗或一区三岗,有固定有流动,分别配备了3-4部对讲机,11个岗位的保安不间断地出现在街面上,24小时值勤。各警务区之间一呼百应。另外,在监控室设置了一部24小时报警电话,统一调度。带班干部、保安队长经常深入到警务区,驾驶带有校园治安标志的警用车辆不间断巡逻,建立起动静结合的安全防范网络。
四、网格化保卫模式的优势
“网格化”保卫模式让原来的保卫力量从办公室推上了前台,变机关化为实战化,变被动接警为主动防控,变静态管理为动态服务,保卫部门的防范职能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地说,“网格化”保卫机制与“110”保卫模式相比,一是预防效果更好。将整个大校区“化整为零”成若干小警务区,干警和保安街面值勤、24小时出现在辖区,分区负责,岗哨多,巡逻密,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防范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处警时间大大缩短。不仅能迅速发现违法行为、当即制止案件纠纷的发展,一旦发现违法分子,还能实现各警务区的协作堵截,处警时间有时候不到一分钟,就像编织了一挂天网,疏而不漏;三是提高了见警率,群众的安全感将有很大的提高;四是警务区责任到人,并建立起奖惩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干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五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基层、基础工作更扎实。保卫人员在街面值勤过程中与教工学生和辖区居民的交流,能够更快地了解校园的治安状况和师生的治安需求,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和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近距离与师生打成一片,还能够方便地把国家法规和学校的有关安保精神传达到群众中去。
五、网格化保卫模式的规范
(一)落实人性化服务,发动全民参与是网格化保卫模式的精髓
教工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师生的广泛参与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的保卫对象主要是广大师生,我们从一开始就摆正位置,转变工作理念,坚持“防范与服务并重”,靠防范减少案件的发生,靠服务赢得大家的支持,变生硬的管理为热情细致的服务。
首先,物业公司就是服务型的部门,我们通过服务调动大家参与治安的积极性。作为人性化服务的举措,我们主动承担了校区急危重病学生的送诊服务,三年如一日,送诊近千人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保卫人员的身影。我们靠服务赢得支持,赢得尊敬。让保卫人员与师生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调动大家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主动自愿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其次,开拓宣传渠道,潜移默化地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深入各个学院宣传安全防范常识,深入院系解决他们遇到的治安难题,定期发布《警情周报》、短信提醒、把发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案件通报给大家,让大家引以为戒。与学生部门配合,开展知识讲座、竞赛、录像、演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师生的防范技能和意识。再次,广泛动员师生参与治安管理和服务。聘请学生信息员和警务助理,做了专门的警务助理服装和校园安全文化衫,让他们参与门卫执勤,巡逻,大型活动警卫,包括公安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既融洽了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也方便把学校的安全精神传达到学生中间,让他们理解保卫工作,同时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
(二)用心管理,建设一支精干队伍是网格化的关键
打铁尚须自身硬,保卫队伍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警备意识、政治敏感性、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有效开展保卫工作,确保网格化保卫模式规范有效的关键因素。保卫处与物业公司合作,按照“积极介入、主动管理”的原则,通过保卫干部的传帮带、不断的培训以及人性化管理措施,把保安培养
《高校物业网格化保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