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外墙和一定数量的内隔墙构成一封闭空间的整体箱体。
1.施工准备
在进行箱形基础施工时,应首先进行土方开挖、地基处理、深基坑降水和支护以及对邻近建筑物的保护工作,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坑开挖,如地下水位较较高应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以下50厘米处,当地下水位较高,土质为粉土、粉砂或细砂时,不得采用明沟排水,宜采用轻型并点或深并并点方法降水措施,并应设置水位降低观测孔,井点设置应有专门设计。
(2)基础开挖应验算边坡稳定性,当地基为软弱土或基坑邻近有建(构)筑物时,应有临时支护措施,如设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顶浇混凝土连续梁连成整体,支护离箱形基础应不少于1.2米,上部应避免堆载、卸土。
(3)开挖基坑应注意保持基坑底土的原状结构。当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在基坑底面设计标高以上20~40厘米厚的土层,应用人工挖除并清理,如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应预留10~15厘米厚土层,在下道工序进行前挖除,以防止地基土被扰动。
(4)箱形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时验槽。合格后随即浇筑垫层和箱形基础底板,防止地基土被破坏。冬季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坑底土的冻胀。
2.施工方法
(1)箱形基础底板,内外墙和顶板的支模、钢筋绑孔和混凝土浇筑,可采取分块进行,其施工缝的留设可如图4-11所示,外墙水平施工缝应在底板面上部300~500毫米。范围内和无梁顶板下部30~50毫米处,并应作成企口型式。有严格防水要求时,应在企口中部设镀锌钢板(或塑料)止水带,外墙的垂直施工缝宜用凹缝,内墙的水面冲洗洁净,注意接浆质量,然后浇筑混凝土。
(2)当箱形基础长度超过40米时,为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或减轻浇筑强度,宜在中部设置贯通后浇缝带。
(3)钢筋绑扎应注意形状和位置准确,接头部位用闪光接触对焊和套管压接,严格控制接头位置及数量,混凝土浇筑前须经验收。外部模板宜采用大块模板组装,内壁用定型模板;墙间距采用直径12毫米穿墙对接螺栓控制墙体截面尺寸,埋设件位置应准确固定。箱形基础顶板应适当预留施工洞口,以便内墙模板拆除取出。
(4)混凝土浇筑要合理选择浇筑方案。底板混凝土浇筑,一般应在底板钢筋和墙钢筋全部绑扎完毕、柱子插筋就位后进行,可沿长方向分2~3个区,由一端向另一端分层推进,分层均匀下料。当底面积大或底板呈正方向,宜分段分组浇筑;当底板厚度小于50厘米,可不分层,采用斜面赶浆法浇筑,如图4-12所示。表面及时整平;当底板厚度等于或大于50厘米时,宜水平分层或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25~30厘米,分层用插入式或平板式振捣器密实,每层应在水泥初凝时间内浇筑完成。
(5)墙体浇筑应在墙全部钢筋绑扎完,包括顶板插筋、预埋铁件、各种穿墙管道敷设完毕、模板尺寸正确、支撑牢固安全、经验查无误后进行。一般先浇外墙,后浇内墙,或内外墙同时浇筑,分支流向轴线前进,各组兼顾横墙左右宽度各半范围。外墙浇筑可采取分层分段循环浇筑法如图4-13(a),即将外墙沿周边分成若干段,分段的长度,应由混凝土的搅拌运输能力、浇灌强度、分层厚度和水泥初凝时间而定。一般分3~4个小组,绕周长循环圈进行,周而复始,直至外墙体浇筑完成。当周边较长,工程量较大,亦可采取分层分段一次浇筑法如图4-13(b),即由2~6个浇筑小组从一点开始,混凝土分层浇筑,每两组相对应向后延伸浇筑,直至同边闭合。混凝土一次浇到墙体全高,模板侧压力大,要求模板牢固。
(6)箱形基础顶板(带梁)混凝土浇筑方法与基础底板浇筑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