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深刻的影响。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等自然事物在城市布局中都有相应体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清北京城、其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关于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虑”;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等概念均在城市布局及各方面有所体现。皇帝则自命“天子”,将其宫殿设在至尊天上的“地”位。还有一些规划建设思想与久已形成的
另外,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等手法突出主要建筑物外,也常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宫殿和庙宇(如孔庙)可以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所有这些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建筑与城市环境,都充分反映出其形成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艺术和伦理等多方面人文因素,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定范畴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这些历史遗迹透露着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具有重大的考古及借鉴价值。
在城市环境创作中,对这些人文信息应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在对历史地段改造开发中,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既要有现实的发展又要有历史的因循,使之成为构成城市环境品格的精神内核。要达到这一目的,尤其需要城市规划部门从宏观角度对空间布局、建筑风格、高度、体形、尺度及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把握,在城市设计中建立起明确的形态概念,把握城市环境总体特色。
然而在现实当中,破坏性的建设在许多城市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在迅速崛起的现代化住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完全消失,找不到任何痕迹;还有的旧城改造中,虽然保留了重点文物古迹,却也完全处在现代建筑的重重包围之中,没有任何过渡和呼应,新建筑的风格与古建筑全无联系。纠其根源,就是没有认真地进行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没有意识到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城市及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味追求“新潮”的结果是造成各城市风貌和格局的雷同,丧失了城市应有的品格和特色。
实际上,建筑现代化与继承文化传统并不矛盾,相反它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素材,让他们在这些历史特色中获得灵感,以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塑造出建筑独有的个性及城市特有的风貌。这就需要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留有余地,关键是要掌握好其中的“度”。
2.3 以人为本,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环境
城市并非建筑的简单组合,建筑设计也远非建筑物的形象设计,而是在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品味的空间环境。而在营造空间环境的同时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的使用者人。城市活动主要是人的各种社会和生活活动,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当今的问题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然而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空间环境,仅从建筑领域探讨是很片面的。但建筑毕竟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其存在形态受城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如城市的资源消耗、交通、环保、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组织等物质功能方面受城市建筑形态、建筑布局的影响;城市的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与建筑环境质量紧密相关。
建筑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场所关系到人们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人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到人的意识和由此支配的动机和行为。积极的影响将促进人类的文明和城市的发展,消极的影响则会成为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筑及城市规划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知识素养,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因素。一方面把建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设计出与城市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工环境,另一方面从人的生理、生态及心理、文化艺术背景等方面的正当要求出发,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造出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存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余庆康编.建筑与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徐思淑,周文华编.城市设计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良镛.再论建筑学的未来.建筑学报,1998,(1)。
《城市建筑设计与生存环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