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地产资料就上地产社区!
当前位置:地产社区地产学堂房产论文中国建筑分析和展望

中国建筑分析和展望

浏览:6899次 /  时间: 01-04 21:51:17  来源:http://www.dichanshequ.com  房产论文

    而在我国,帝国主义侵略一方面剥夺了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当时开始出现的建筑师)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受的是一套半殖民地的洋教育。当然,我国知识分子中大量爱国者有之,大量有血性、有骨气者也有之,但是通行的就是那样的一套教育体制和内容,不免造成知识界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自卑、或至少也是想当地疏远和无知吧。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又造成了广大中国老百姓苦难深重,连温饱以至活命都保不住,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就更谈不上了。倒是那些帝国主义鞭长莫及的偏僻边远地区,还能保有传统的气息。建筑发展本来就既有赖于专家又有赖于使用建筑物的黎民百姓共同努力的。尤其我国古来不知有建筑师,老百姓的作用当是更大的。使用者自己筹划和自建,至少是参与工匠的筹建和修建,原很普遍。但是解放以来,我们要复兴民族建筑不可谓不努力,而成果之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怕就在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元气太衰弱了。我们应该勉力去完成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重大、太艰巨了。

    四 总之,我以为我们好像面临着一个也许未能引起大家充分重视的艰难局面。归结起来,第一,我们在历史进程上缺乏自己走过那一段从古代向近现代建筑过渡的道路,我们没有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搞现代建筑是直接地接过了西方现成的近现代建筑形式,甚至还接过来他们几百年形成并流行的那种很成问题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以致我们在前进中步履艰难,第二,我们古代建筑文化,或应该说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遭到相当的破坏和断线,以致我们的建筑师和黎民百姓在创建我们新的民族建筑的努力中显得元气衰竭。

    这个局面是否足以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去索要、更不应该去坐待某一种公认的现成的民族形式来加到我们新的建筑上去,那不解决问题,或应该说,那根本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是否应该下决心做另外一些更艰巨、更根本、也是更长远的努力。那肯定会令人感到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但建筑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古希腊建筑经过三百年的努力(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才取得雅典卫城建筑群那样辉煌的成就;哥特教堂也经历了三百年(如果再加以前的罗马时期的积累过程,则还不止三百年)才达到像沙特尔主教堂那样的高度成就。如果说那是古代的生活节奏,那还可以看自1

www.dichanshequ.com 8世纪下半的英国产业革命出现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建筑达到高潮、有了系统理论和堪称典范的优秀作品。这期间,也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光景。相比之下,我们建国至今还不到40年,又是如此多灾多难,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还是应该从长计议,所谓放长线才能钓着大鱼的。

    首先,我们应克服创作思想和方法上那些仍然存在甚至仍然严重的错误观念。请原谅我上文为要指出这种错误观念而可能把我们解放前后自己的建筑实践以及西方的近代对我们的影响都说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解放前后探求自己民族建筑的努力中是有着需要肯定和发展的成就的,西方影响中,哪怕是强加给我们的他们那套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成果,必然也有许多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既要吸收又要走我们自己的路。

    创造民族的建筑不是仅仅艺术形式的创造。建筑的艺术形式总是与建筑这个复杂综合体的其他各方面密切关联的。回顾历史中,一切优秀的建筑其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多多少少能够追寻到其曲折复杂的来源的。让我们摆脱对固定、现成形式的追求,去全面探索和综合解决建筑涉及有关的全部问题,艺术形式的探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使我们新的民族形式能够有根有据地从全面设计良好的建筑中逐渐呈现和成熟起来。只要不是孤立地办用外来形式或古代形式,而是切实地融入到我们应该探究的所有面临问题之中去寻求解决,那就必定会产生出我们自己的建筑。这样一来,我们曾经失掉的那段由古代建筑向近代建筑过渡的空白,也渴望在这种努力中得到补偿,求得了我们自己的近代、现代、当代建筑。它也许仍然包含着某些世界建筑从古代向近、现代过渡的共同特征,但必定会带有我们自己内在的特色。我们祖国如此辽阔,各族人民生活需要何其丰富多彩,各种建筑只要充分反映当时当地使用建筑物的人民的需要和情趣,反映当时当地的地方条件、物质条件,那么,堪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民族建筑必定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其次我们又必须明确,丰富多样也并非随便什么形式都行。今天的民族形式总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延续发展的。只是,从上面已分析过的那段传统中断的历史来看,我们是需要作极其广泛深入长期艰苦的奋斗,才能在设计中毫不皮相地、自然而然地让传统融化到整个设计中去,达到不显斧凿痕迹的自然流露。熟读和应用中国营造法式和则例是有必要的,而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应是潜藏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之中。我主张建筑工作者深入到老百姓中去,与老百姓一道探索和解决全部建筑问题。也许这个主张会令人感到与我上文的分析判断相矛盾。我是说过我们的来百姓在帝国主义侵略中也遭受传统传承上的断线之害,那么这里主张深入群众起飞徒劳。可能我前面为指出问题而又过甚言辞了。就我近几年的观察所感,过去帝国主义对来百姓的迫害摧残的结果真好比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何况这种摧残和破坏也并非遍及各个角落的。从当前农民新建房屋所见,我作为知识分子所痛感民族传统形式传承之难,在他们却显得也许不如我想象那么难。他们有的建筑已经多多少少开始流露出传统韵味来了。并非按照老样子,因为条件变了。在陕西,古老民族有的常把屋脊用小青瓦砌出一道透空花边,美化了建筑轮廓。现在建房不用土坯和小青瓦,改用红砖砌这道漏花,当然不及小青瓦的精美,但毕竟也给建筑轮廓增添了那点变化。更有意思的是,应有用多孔砖竖起来砌,让那些原非为了艺术效果而作的空洞去构成这道漏花。效果不算出色,但却是当时当地可能利用的手边材料。这个小小的例子能否帮助我们看到传统的演化过程。我还想谈一谈别的感触,请容我扯远一点,我是想表明我所认为的传统可能如何存在和表现着。请看一下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我好像感到我们民间认为何为美的,它就会在戏曲创作的舞台美术中到处表现。不信请看:化装——公子、小姐的眉眼要勒地眼角向上挑,公认这是俊俏的扮相;服装——脚下的靴鞋尖也往往翘起;道具、家具——案、几的角,椅子靠背两端,同样常常是翘的;布景——我们就更熟悉了,亭台楼阁都是翼角翘飞。所有这些合在一起,是不是给了观众一种统一的传统风格的某种特征。换句话说,传统上认为某些外形很美,那就会千方百计在各种可能的地方去表现它,能够在各种不同的依托上,各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去找到体现的可能。而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捕捉到那些(不可能只有一件)我们中华民族所珍爱的,所认为是美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这不能不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泡进我们悠久的而博大浩瀚的传统遗产中去,去糟取精,体察捕捉。必定有一些东西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变化,他们总能万变不离其宗地流露出来,生存下去。

    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是从古代老百姓自己动手搞建筑活动发展到建筑成为一种专业和有了建筑师,在发展到建筑师和建筑学脱离老百姓切身要求,建筑师自以为是地强加于人,而目前已经开始发展到建筑师感得有必要把老百姓已不可能完全熟练掌握的现代专业知识技能贡献给老百姓,并与老百姓拥有而建筑师去不可能全面具备的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结合起来的时代了。走上这条路,我们这个时代必定会创造出无比地高出于古代建筑的新的中国的建筑成就来。

    历史告诉我们:歌特式建筑之被确认为一种风格样式而冠以歌特之名,是过后的文艺复兴期的人们才给定下来的。一个有作为的时代关心的是以创造性的劳动去解决时代对建筑需求的全部问题,去满足建筑使用者全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绝不是先定出一种风格形式去束缚人们手脚的。至于我们时代的民族形式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后人自有评说。

上一页  [1] [2] 


标签:中国建筑  房产论文房产论文

联系本站| 免责声明| 地产学堂| 建筑工程 | 房地产下载| 标准下载|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