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空间就是活动的自由。这就是它于我们的价值所在,它就是以此引发我们的体验,我们会本能地适应我们所处在的空间环境,设想我们自身处在该空间中,以我们的活动圆满地充实这个空间。
正如在武汉科技馆看机器人展时,当我从一端进入正厅而处在长列的展道端景之前时,我几乎是被迫地开始朝前走动了,这个空间的特色就要求这样。甚至我立定不动时,视线也被透视消失的景象所吸引,使我们的想象也随之向前推进。这个空间就使人联想到一种运动。
一个对称的空间则相反,只要是得当地按人体去处理好其比例——(因为并非所有对称的空间都是美的)——总是不会在任何一边引发比另一边更多的动势——当然如果在此空间中有功能区域的划分,则另当别论。这就给我们以平衡感和抑制作用;我们的知觉
但是,我们却不能给空间形式规定出从建筑角度看是否正确的比例。在建筑中,空间的效果,首先无疑是受实际尺寸影响的,但此外还要受成百种其它因素的影响。她要受光线及落影部位的影响:光源会吸引视线而构成自己一套独立的动向。它要受色彩的影响:深色地板配浅色顶棚,呈现一种与深色顶棚配浅色地板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它要因我们自己的主观预想而受到影响:由于我们刚刚离开另一种空间而到此。它要受占主导地位的线条的特色所影响:垂直线突出的,就给人以高大的幻觉;水平线突出的,则给人以宽大的感觉。它要受各种突出部分的影响——包括立面和平面上的——这种突出部分可能分切空间而使我们感到它已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空间了。
总之,建筑价值等于其空间的价值,其它的因素都从属于空间。那些从黄金分割、音乐的和声等出发的解释,要么只适用于建筑造型效果,不然,只要想在建筑领域站得住脚,就必须坚持抓住三度空间这一事实。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的作用和形式的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
三、建筑设计构成
纵观城市各地建筑,有的方方正正,宽大敦实;有的高耸挺拔,状如高塔;有的造型别致,妙趣横生。它们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构成了立体的美、线条的美与和谐的美。武汉市这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武汉是一座老城,改造和规划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武汉的经济不是特别发达,这给城市改造带来了阻碍。所以城市建筑还没完达到高等水平,总有千篇一律之感。特别是在观看了国外名师之作后,感慨尤为澎湃。
所以我想在这一章节主要谈谈国外名建筑师是特色作品。也有助于我们专业知识是扩充。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1.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0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式住宅的自身,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他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命精神和建筑观念。
2.马塞公寓,法国(1946~1952年)
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塞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犷、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3.郎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在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它代表了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筑师:贝聿铭
1.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此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计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到一
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作陈列馆;较小的直角三角形:作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结构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及凹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
2.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惟有向高空发展。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面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型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X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贝聿铭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几个例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世界着名建筑。当然,还有很多,我们今后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着名建筑师的思想,并融合自己的创新建造出21世纪的建筑,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建筑与环境
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筑总是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它是美的。古代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古罗马式,还是哥特式、巴洛克式,都讲究形式的豪华和庄严,体现了古人的美学观点。现代建筑艺术,则更加注重功能上的合理和环境的舒适。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精神融为一体,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然环境和建筑艺术所提供的乐趣,既实用又美观,这就是现代建筑思想的基本要求。
过去,人们认为建筑造型艺术应当从建筑自身中去寻找。但在今天,人们已经更加重视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人与建筑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关系。现代建筑的亲切进人之感,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和局部中体现出来。近年来,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提出了“共享空间”论,这种共享空间显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建筑是城市的实体组成部分。随着全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的规模、性质、形式和内容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前,建筑设计已经不可能自我封闭在个体的范围内,需要“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反过来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学与艺术。”
《对建筑的初步认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