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村里是资源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失业率高),这一社区的村民不象中等收入家庭或有技术能和的人群那样,具有最底线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唯一的收入是把自己的房屋隔成若干小间出租或给周边地区的新建筑里做门卫,保洁等工作,他们唯一的技能也停留在发廊,自行车修理等服务上,而上述的手工艺业的注入将带动这里村民们。首先村民们仍然拥有自己房屋的使用产权,他们可以整幢地出租给手工业者做为作坊使用(可按店铺租金出租),自己能以产权作为资本或靠收租金作为流动资金。同时他们可通过手工艺业的培训,或向师傅们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与手工作坊的师傅即是邻里关系又是师徒关系,促进就业机会。中等收入阶层的进入(新住宅的置业者)也可以购买下部村里里手工作坊的产品,更主要是的中等收入阶层或高收入阶层的进入,可以改变贫民区的特征。手工艺业的稳固发展可以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上海又一风景线,房价也可持续上涨,而非并象泡沫房价的人为操作。既便在房地产市场有所回落时,由于这种社区模式的独立性也将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7、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雨水的利用,虹六村的曹家角、王家浜这两个村庄地势都较低,而且以前是农田,硬地随之增多,一到降水量多时,大多数
雨水收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在整个场地内设计敞开式的雨水收集沟,它们主要有组织地收集着地面及建筑物所流径的雨水,再流入雨水池(经过简单的非化学性的过滤)供居民冲洗马桶用,开敞的明沟可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为了保证一定的水质,明沟与明沟之间与雨水收集池之间必须是一种流动循环状态,且开敞的明沟上可种水生植物,这样便自然而然地构成了社区内的环境艺术,而不是目前某些小区的所谓“人性化”的喷水池,第二方面内容是住宅内具有一定空间容量来收集雨水,我在两个村庄之间的新建公寓住宅内设计了一些“非功能”的内院,在这些内院里可以种植物,也可以收集雨水。内院的构造是从“石库门”的“内井”沿续而来的。住宅内部的雨水收集可以减少地面雨水收集靠水泵输送的压力,上述收集雨水的方法也同时是减少积水的方法之一。雨水的利用(冲刷马桶及浇灌)与循环水系统都是基本的节水方法,而前者可以更趋于环境艺术的结合。
生活污水:目前虹六村被荒废的农田可改造成人工湿地,人造湿地也许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简单的初步净化方法之一,从污水池流出的污水经过一定容量的人造湿地后,某些细菌在湿地的上部被治理,而污水中另一部分细菌被沉积在湿地底部,续而再流向一个过滤池,这是初级阶段 “讨氧”作用下的污水处理,可以用于浇灌,它与生物过滤池一样,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过滤处理方法。同时人造湿地又是社区内的生态有氧空调,它比水泥硬质地面对温度的反映迟钝,当环境温度急剧变化时,它能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维持周围气温相对稳定。
虹六村现在有几处零星的“半死不活”的田农及池塘,这些池塘以前都与“蒲汇塘”(河名)相连,若将它们整合成片状的人造湿地,也许是既是环境审美又是具有功能意义的做法。
垃圾问题:在以上“四. 思考”章节中谈到目前村民们很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是因为分类后的垃圾可以买钱,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将垃圾细分为五种:纸、金属罐、玻璃、塑料及有机废物,并每一类都有专用的垃圾箱,这样可以改变村民们从一大垃圾桶里经过挑捡分类的作法,也使得村民更有效更卫生地从不同种类的垃圾箱中获得他们需要卖钱的垃圾。
沼气池的可能性: 虹六村的“曹家角”、“王家浜”这两个村庄都以液化气罐为主要燃料能源(除了沿街面的好几处人家外)。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液化气罐还是天然气,都很节省,通常表现在尽量不在家中洗澡或烧饭时间的控制等等,同时他们部分人家仍保留使用化粪池的传统作法(每二三户一个)。若在村庄内把污水池或化粪池与沼气相结合是否可以把沼气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燃烧能源呢?这样既可以使每户家庭节省了燃料费用,又可以减少地下管道的敷设。
以上相关的节能方式是以自然状况下“低技术”的土方法,它们趋向于自然化,都可以有效地与环境艺术相嫁接,自然而然地形成都市村庄的“节能性”景观艺术。对于虹六村的村民来说也是较为简便的初步节能方法。但是对于综合性的节能技术来说,更有待于“高技术”的注入,例如太阳能集光板转化为电能,建筑保温材料的运用及各种材料的再生利用(如再生钢材、木材、犹其是木材相对其它合金材料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再者,在整个社区的施工过程中如何节能及尽量减少 “场地污染”也是一个基本的策略,虹六村目前的建筑布局是活泼自由的,同样在新建或架空的新建筑也是如此。通过对虹中路虹六村的设计,旨在未来“都市村庄”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图解式的设计,而是综合上述多种因素的系统设计,需要各学科的专家达成某种共识(不是指项目工程中各专业的配合),而且给今后整个社区的管理也会提出一些新课题,而非现在单一的封闭式物业管理。
结束语:
上海的城市特征是多元化的,它是在“江南大地理环境”背景下,深刻地烙下西方文化的烙印,使得两种文化在城市各个区域中呈现丰富的形态。外环线带的“都市村庄”更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它们应该是与市区的繁华,新区的“高技术”平行的,也能发挥其价值的社区。市区某些建筑群落往往会越来越“国际化”,逐渐丧失地域性;而“都市村庄”正相反,它们具有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希望上海的外环线带表达出一种既有昨天的骨架又有新发展的环城“地域风景带”。成为代表着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一般特征,尤其在今天城市发展已更多地被认为是“城市再生”时,那么我们就要清楚地看见从何“再生”,“再生”之“本”又在何处,这种“本”应该在更广泛层面上的探讨。
《城市中人民社区的改造及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