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谈到业主会所,让人想起中国商业联合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增利对业主会所所发表的看法:“业主会所有时候也是
经营表现:邻里中心VS业主会所
针对承租商户的话语权,在两种社区商业模式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业主会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演变,已经由当初的配套型物业逐渐演变为外向型的便民商业形态。在招商中与招商后的管理上,开发商出于尽快完成租售任务的考虑,而主动放弃话语权,对招商后商户的经营状况、服务状况、业主口碑等也不怎么过问,致使开发企业在业主与投资商户的对峙中,把自己置于商业与公益的两难选择之中。
这里引述《半岛都市报》记者魏建华《会所从热点到冰点 业主会所是个美丽"摆设" 》中的一段文字——
A、排场多于实用 人们不愿捧场
开发商建会所的一大动机是带动楼盘销售,所以往往是什么样的东西能提高楼盘身价、能打动人、听上去有震撼力,就上什么,最后与业主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游泳池就是最常见的一种面子项目,游泳池多好啊,冬暖夏凉的,健身又娱乐,可这玩意的维护费用可真是高得吓人。小区就那么大,会所按道理说也不应该对外营业,会有几个人来游泳?总之,有游泳池的会所大多是难以维系,要么开发商往里贴钱,要么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还有豪华咖啡厅,有的把镭射电影什么的也搞了进去,定价自然很高。谁家还没有个咖啡,到你那里花个几十元喝上一杯,谁家也不会这样过日子。
B、项目定价太高 业主难以消费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档次高的会所,价格自然就高。办个年卡就要花上个万儿八千的,一般业主根本承受不起,也自然就对会所敬而远之了。一旦人气不足,会所自然要靠单价补回损失,这样价格就更加高不可攀。不过现在房价这么高,住在中高档小区的普通人还贷压力都不小,让他们掏那么多钱来你这消费,难!
C、不少会所转营当初承诺无影
会所“转行”、“变脸”的情况现在并不少见,别看当时广告上说得好,可到了入住时,先是会所迟迟不投入使用,再后来突然发现,怎么会所变成了个大超市加美容店。其实这种情况早就应该看出个端倪,那么点大的小区,业主就那个消费能力,怎么可能养得起这么高档的会所。
邻里中心则由于众多加盟者所共同构筑的强势品牌效应,把针对商户的话语权牢牢地把握在手里。所以在开发商那里的“招商”,在邻里中心这里就变成了“择商”。也只有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邻里中心才能更好地贯彻“长效后续管理”的服务原则,最终,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服务于社区的商业”。
邻里中心不是商品的组织者,而是商户的管理者,对于商户,他们所采用的是分散经营、集中管理。这种运作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商户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服务管理、物业配套管理等环节管理来加以体现的。几年来经过在本土的成功复制、运作,已经可以向外进行大面积推广了。
邻里中心的介入往往是在拿地之后的产品论证阶段,这时他们根据开发企业为自己提供的平台,凭着多年对购房人群、周边商圈进行调查、分析的经验,在12项必备功能的基础之上,对社区邻里中心功能的个性化,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12项基础服务功能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备用功能,而这些功能,完全根据社区人群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增减。对于低端人群,邻里中心决不会拿出高端服务功能来硬性地塞给你,更不会产生定位上的失误。邻里中心还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这句看着平常,似乎已经被别人用滥了,但它却是开发、规划、设计、基建、管理的出发点。
在规划上,邻里中心完全扬弃了传统小区中的底商模式,导入了区域性的大社区概念。一般每二万人组团,就有四、五个小区,而邻里中心便被包围在每个小区之内。服务半径为0.5到1.5公里。
邻里中心在服务上致力于多层次与完整性。这里以一个四层楼的“邻里中心”为例,主体建筑4层,总共1.8万平方米。第一层是邮局、超市、银行、书店、中外快餐和各式电器;第二层是各大品牌的专卖;第三层是文
《社区商业中的邻里中心与业主会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