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房地产资料就上地产社区!
当前位置:地产社区地产学堂建筑风水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

浏览:6376次 /  时间: 01-04 22:06:28  来源:http://www.dichanshequ.com  建筑风水

    他力图通过语言的丰富性来粉碎或超越这种体系。”德里达的解构哲学“通过结构化的概念谱系来开展工作,不仅可以从内部进行,而且同时又具有某种我们无法命名的、无法描述的视角;同样解构哲学也确定历史所遮蔽和禁锢的事物,一是将历史从它利害攸关的压制中解救出来,这些事物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是德里达在《立场》一文中对自己解构哲学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德里达的出位思想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冲击,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那些正处于中年的建筑大师们,埃森曼在回忆他的成长经历时曾说,他这一代人身受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它也表达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对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反抗和挑战,而后结构主义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通过解构他们试图打破包豪斯以来传统现代建筑的垄断,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努力,这也暗示了对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的着名口号“人之死”的回应。通过解构哲学提供的方法,来消解现代建筑技术对艺术的遮蔽,对他们而言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而建构又是为了突出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

    2 解构主义建筑的后现代话语
    当代最有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当属富兰克.盖里(Frank.O.Gehry,1929_美),他是1989年普利茨凯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是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新建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造型如同抽象的雕塑,而且功能与空间也适应需要。该作品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

www.dichanshequ.com 碑。他的其它作品还有:‘诺顿屋’(威尼斯,1982—1984)、‘施纳贝屋’(1986—1989)等。通过对盖里等人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点:‘去中心化’、‘走近边缘’、‘不确定性’、‘反基础主义’等,在诺顿屋中我们看到一个小屋悬于空中;而在施纳贝屋中,我们看到仿佛一堆积木随意的拼凑,这正是解构主义对拆解的运用,达到拆除所有遮蔽和覆盖之物,使在场显现出来。拆除就是揭示,“把未说的东西作为未说的东西揭示出来”在这方面屈米(Bernard.Tschumi)、埃森曼(Peter.Eisenman,1932-美)、里勃斯金德(Daniel.Libeskind,1946_美)等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说明这方面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里勃斯金德的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柏林,1992—1999)。在该设计中他大量应用了倾斜、片段、穿插和冲突的手段,而其间尤其是对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出神入化的境地,在里勃斯金德看来:“线在建筑中不仅近是代表墙或其它物件的一个符号,它还潜在表达探询、变革、约束和变化,线和时间这一概念具有永恒的联系,用以表达历史与关联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该建筑的巨大外形呈现为一个蜿蜒曲折而连续的‘之’字形折线,建筑本身断续的直线构成了一个非连续的‘虚空’(Void),而虚空暗示了寂静与死亡,同时也指涉了作为生命尊严的缺席,控诉了文明的断裂。而作品的立面是由众多断裂之线构成,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在肢解该作品,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连续性的中断。在这里历史被唤醒,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它的象征意义是巨大的。
    总之,解构主义建筑(Deconstructirism Architecture)是作为对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反叛出现的,这意味“抛弃对体积与空间所作的现代主义的实用的实惠的布局设计,代之以向人们提供与其心绪相吻合的建筑,既反映异己、焦虑、混乱的建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和作品,但不容忽视的是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有走向极端的倾向,如莫斯(E.O.Moss)倾倒在地上的箱子状的房屋,虽然暗示了作者反基础主义的创作倾向,但是从建筑的本质来讲,这种作品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希望,它只能是一种宣泄和对传统的反叛,而这种做法的危险是:游戏观念的泛滥,在颠覆传统的同时,并没有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与统一,而助长对断裂与缺席的极端推崇,已有不少人对解构主义建筑的走向表示忧虑。面对着当今全球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的加剧、资源的日益短缺等诸多困境,人类走向何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一思潮已经影响到所有的人类生活领域,后现代建筑艺术正在经历又一次意义巨大的转向:生态建筑。

    三.后现代建筑艺术的新形式——生态建筑

    自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贝尔系统地提出后工业化社会概念以来,1971年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等人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暗示了当今社会面临着有史以来意义最为巨大的转变,它指涉了人类生存观念的变革的开始,伴随全球对新的发展观的探索,学者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迅速成为全球思考的热点,这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态建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动。重返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建筑师的考虑重点。
    另一方面,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如美国的戴维.格里芬、戴维.伯姆等人倡导的是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不是要解构现代性,他的目的是要超越现代性。进而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生态的世界观。格里芬认为“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学的”,因为“它为生态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解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源。”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主义、绿色运动,为本质上是后现代的深层生态学提供了理论渊源,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本体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同生态女性主义一道被称为生态后现代主义(Ecological Postmodernism)”。在这种大的思潮影响下,生态建筑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但是生态建筑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而其中的路径依赖问题随之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目前被忽视和没有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区域。

    1 生态建筑产生的路径依赖问题
    建筑艺术的演变正如种系生成系列一样,“进化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自身包含了外形进化法则规定的结构和布局。技术存在物通过自身的聚合和适应来进化;它根据一种内在的共鸣原则在其内部集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艺术同样需要适应环境,否则的话它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早在六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索勒瑞(Paolo.Soleri)就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七十年代以后,生态环境概念在景观规划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九十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与城市生态学已为广大建筑师和规划师真正重视起来。在这条发展线路背后暗含了对路径的依赖问题:首先,由于制度供给的滞后,许多设计以外的因素以‘自生自发的型构’(哈耶克)的方式制约了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比如人口问题的出现);其次,资源的稀缺性以硬性的规定制约了现代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再者,人性与技术的矛盾产生对观念的选择。生态建筑的出现就是在这些硬性约束条件的狭

www.dichanshequ.com 缝中,以无可选择的选择的姿态出现的。此时的建筑理念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向可再生的资源的永续利用,此时的建筑创作充分考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太阳能、自然通风、节能技术、材料循环利用);现代建筑艺术在经历了包豪斯运动以后,它对人性的束缚已暴露无疑,它造成了人的意象性和审美情境的丧失,人和技术之间出现了断裂,这导致了以解构主义建筑为代表的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解构主义颠覆了原有的秩序,但它为多元主义开辟道路的同时,却造成了主体性的意义的缺席。中国古语曾说:宅者,人之本。恰恰印证了生态建筑出现的必然。

    2 生态建筑:后现代文化之途
    1969年,索勒瑞首次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学(Arcology)理论,索勒瑞的城市生态学理论是:“一种试图体现建筑学与生态学相融合的关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理想的城市被构想为:高度综合且具有合适的高度与密度,在最大限度地容纳居住人口的同时,将居民安置在最为生态化、美好和缩微的环境中。”
    综观世界范围内的生态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设计获得一种整体而全面的考虑,它包括在一个被设计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对系统中能源和材料的审慎运用,以及通过设计减少这些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建筑、人、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的扬弃,它更突出了对意象性与审美情境的追求,来达到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与坚守;现代建筑艺术隔断了一种同历史的文化联系,因为“在对科学与技术的追求中——这种追求除了功能性、结构性东西外,无任何可叙述的内涵。”所以,现代将自身确立为历史的结果、确立为结束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凝聚力不再是传统、诗意及宗教,而是它自身、它的权力意志及构造能力。
    现代建筑艺术的终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审美情境的丧失,包豪斯无力去创造一种新的情境,这是和它的反历史主义、对人的束缚特征紧密相关的。生态建筑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现代建筑所丧失的最为关键的对意象性和审美情境等文化内涵的关注,重塑人的主体性,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摆脱理性对自然的控制观,这对于面临着诸多困境的人类来说,指出了一条希望之途。它的返归乡土重视自然的理念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艺术中的再现。但是,由于生态建筑刚刚兴起,它的理论构架还没有完全形成,核心概念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另一方面,它还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但是,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已然看到了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的解放的体现正处于急剧分化时期,而在这种趋势中生态建筑是后现代文化中最有希望的领域,因为它直接关注了人本身,而非技术和科学绝对至上人为附庸的现代建筑艺术观念,这与后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也是人类为争取自由所做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签:建筑  艺术  建筑风水建筑风水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相关文章>>>

联系本站| 免责声明| 地产学堂| 建筑工程 | 房地产下载| 标准下载| 下载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