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具备法定招生资格而进行招生;
(二)以虚假广告,虚假的教学、生活设施条件,保证升学或者就业等欺诈手段诱骗消费者;
(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增加收费项目;
(四)降低教学水平,安排不具有教师资格或者不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不提供相应的教学场所、设备、设施;
(五)以不正当手段迫使受教育者提前终止或者迟延学业。
经营者有前款行为之一的,应当自消费者提出退学退款要求之日起五日内,退还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培训费以及其他费用,并依法承担其他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负责,向消费者如实介绍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果、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并提供书面说明。对有可能危及使用者人身安全、农作物生长安全的,应当在物品包装或者物品上的显着位置设立警示标志,并告知危害发生时的紧急救助方式。
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者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不得用虚假广告诱骗消费者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得以附加不合理条件要求消费者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得违背售后服务承诺。
经营者销售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种畜禽或者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因质量问题造成减产、绝收、畜禽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经营者应当赔偿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
第三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履行法定职能予以支持,为其配备与履行法定职能相适应的人员,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和下列职能:
(一)宣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义务开展消费知识教育;
(二)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和消费者的意见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评议,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向有关行业协会和经营者提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建议,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有关行业协会反映、查询;
(四)发现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向经营者提出整改建议,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
(五)支持消费者依法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可以代理不特定的多数消费者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
(六)对消费争议进行调解;
(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披露投诉情况、发布消费警示。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乡镇、街道、商场、商品交易市场等消费者集中的地方,设立投诉点。
第三十七条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应当强化服务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不得以牟利为目的向社会推荐商品和服务。
第四章 消费争议的解决
第三十八条 消费者与经营者采取和解的方式解决消费争议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消费争议进行调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调解请求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对不属于其职能范围的,应当向消费者告知不能受理的理由。
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决定受理后,应当在三十日内进行调查、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根据争议双方的要求,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其他解决途径。
第四十条 就同一消费争议,消费者向两个以上有
受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申诉,需要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配合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一条 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消费者申诉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
对消费者的申诉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转交的投诉及有关消费者权益事项的书面查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或者转交投诉、查询之日起五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第四十二条 消费者就消费争议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三条 消费者与经营者因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发生争议需要进行检测、鉴定的,可以由双方约定或者消费争议受理部门委托的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检测、鉴定费用由检测、鉴定申请者先行垫付,最终由双方按照责任比例承担。
对检测、鉴定机构认定为难以检测、鉴定的商品或者服务,经营者应当提供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四条 涉及公用服务和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争议,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由经营者承担责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该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二)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过期、失效、变质商品的;
(三)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四)销售伪造或者冒用商品产地、企业名称和地址的商品的;
(五)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
(六)销售“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未作说明或者谎称是正品的;
(七)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商品检验、检疫结果文书的;
(八)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提供的商品数量短缺的;
(九)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提供的服务计量不实的;
(十)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价外加价,收取未予标明或者没有合法依据的费用,或者有其他价格欺诈行为的;
(十一)以虚假的广告、说明、标准、样品、演示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
(十二)
(十三)其他欺诈行为。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所列的行为,经营者能够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可以免除相应的赔偿责任。
经营者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赔偿消费者后,不免除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有规定的,按照相应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没有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换货、退货要求的;
(二)提供可选择性商品或者服务,未明示商品或者服务的种类、数量、收费标准的;
(三)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强制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将消费者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的;
(四)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场所或者经营项目,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设置显着警示标志的;
(五)对存在严重缺陷的商品不采取召回措施的;
(六)医疗机构不按照规定收取医疗费用,使用贵重药品或者特殊器械,未征得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的;
(七)销售商品房的经营者有本条例第二十二条所列行为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2007)》相关文章>>>